刚到而立之年,他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家里有身怀六甲的妻子,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断送在一场马拉松赛上。昨天上午,李黎(化名)参加2015年合肥国际马拉松半程赛中,在即将冲到终点线时,突然心脏骤停,永远停下了自己的步伐。
突发:小伙倒在半程终点线前
昨天早上,合肥天空阴沉,深秋的寒意初显。上午8点整, 2015合肥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冠军赛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北广场鸣枪起跑,此次大赛总共2万多名选手前来参加。在这些选手中,很多业余爱好者参加的是21.0975公里半程马拉松赛。发令枪后,选手们争相往前冲。
上午10点30分左右,参加半程马拉松赛的业余选手们正陆续冲线,一名男选手在21公里处突然倒地,现场工作人员立即报告医疗保障组,医务人员现场检查,该选手心脏骤停,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当时医护人员就对选手进行了抢救,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做人工呼吸。”一位目击者说,现场抢救完后,又将伤者送上救护车转至附近的滨湖医院。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滨湖医院。在抢救室室外的走道上聚集了很多身穿蓝色运动服的选手。在他们的肩膀上均贴有一家航空公司的标识。而在抢救室内,医护人员正忙着抢救这名心脏骤停的男子,多名保安守护抢救室大门,不允许任何亲属进去。
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被抢救的男子叫李黎,今年30岁,在合肥某航空公司安保部工作。“他是快冲过终点时,突然倒下的。”一位身穿蓝色队服的男子说,当时医护人员现场进行了抢救,发现情况不好,就赶紧派救护车送来的。
“他身体挺好的,也知道怎么就突然这样了。”
就在记者在急诊室外等待时,不断有李黎所在公司的同事和领导前来探望,恳请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他的妻子和岳母坐在抢救室门口的凳子上焦急等待,两人眼圈红肿泛着泪花。昨天下午两点,医生宣告经抢救无效死亡。
生前:从来没有参加过马拉松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李黎的妻子和岳母伤心欲绝,亲友同事也不禁潸然泪下。记者得知,李黎是外地人,在合肥工作多年,妻子已经怀孕。事发后,李黎远在外地的父母尚不知情。
“不让他参加,他非要报名。”李黎的岳母低声说着,女婿很孝顺,平时工作很忙,空闲时间喜欢健身,特别是跑步,身体也没有疾病。“以前参加过不少业余长跑,最近一次参加的是三十岗11公里越野跑,顺利完成了比赛。但对于马拉松赛,他以前从未参加过,当时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无法阻止他对跑步的酷爱,于是报名参加了半程马拉松赛。”一位亲属称,他们是在公司自愿报名的。
“他和妻子很恩爱,岳母也很疼爱他,怎么就祸从天降了。”一位亲友叹息道。
教练:不是身体好就没危险
昨天下午,在滨湖医院抢救室外,一位来自沈阳的带队教练,正在护送自己的队员到急诊室。“他是双腿抽筋,很严重。”这名教练不断地向护士说明。
而对于当天有选手跑马拉松猝死的情况,这名教练表示,他也刚刚听说。“基本上都是业余选手出事,专业的选手有赛前保护措施。”这名教练称,他是沈阳的专职马拉松教练,带队很多年了,每年的马拉松赛事都会出现意外状况,“业余选手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半程马拉松20多公里一般很难坚持下来,比如跑动中不能低头捡东西、系鞋带,只要低头基本就晕倒了。”该教练称,专业选手每月至少要跑200公里的路程,半程马拉松要求选手每月至少跑100公里。
“不是身体好就没危险,必须多锻炼才行。”这名教练称,参加任何跑步比赛都要有长期稳定的训练,以及循序渐进的跑量。不能认为身体素质好、平时经常参加运动就可以直接参赛。短时间的跑步训练不但无法改善心脏功能,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赛前若身体不适,比如感冒发烧要以安全为上,放弃比赛。要学会合理分配全程体力,切忌因兴奋在出发和冲刺时用力过猛。比赛时多注意脉搏或心率,若异常变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现胸闷、心悸、头脑发晕、出冷汗时,应停止跑步。“在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心脏病突发死亡,但中暑、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所以一定要适量补水。”
这名教练称,比赛结束后应小步慢跑逐步停止,不要突然停止,然后进行全身放松活动,消除疲劳。
链接
根据英国媒体的统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八。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悲剧,仅去年就有至少4起死亡事件。
2014年3月30日,郑开马拉松赛,一名女选手在途中心脏病突发,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后去世。
2014年6月25日,昆明马拉松赛,大一男生冯秋实突发心脏病,在16公里处倒下,抢救一小时后死亡。赛后死者家属质疑马拉松赛前没有体检,并质疑赛事供水不足。
2014年7月19日,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赛,一名选手在半程赛道约18公里处死亡。死亡原因诊断为心脏病猝死。经组委会核实,该选手是非正式报名参赛选手,使用他人参赛号码参加半程项目比赛。
2014年12月13日,中央警卫局退役士兵方勇参加珠海半程马拉松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马拉松猝死仍是小概率事件
猝死新闻常见诸报端,但运动医学博士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廖八根称,马拉松猝死,应该说运动猝死发生率极低,只是小概率事件。廖八根说,中国死亡率约70/万,其中猝死率平均约40/10万。猝死人群中33%发生在睡眠时,运动时只占据1%。
而单从马拉松来看,上世纪70-90年代,单次马拉松运动的猝死率约为1:50000。近10年,单次马拉松运动导致猝死的比率有所下降,总体看约为1:100000。这意味着,10万人跑马拉松,可能只有1人会出现猝死的情况。
体质好未必能跑好
导致猝死的疾病多具有隐蔽性
去年12月举行的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一名退役士兵的猝死也引起社会关注。在专家看来,并非体质好的人,跑马拉松就百分之百安全。据廖八根估计,剧烈运动诱发有潜在的心血管疾患的人猝死风险,比安静时高6-164倍以上。。
廖八根认为,运动猝死存在主因和诱因。不论青年人还是成年人,运动猝死直接死因98%皆是心源性猝死。小于35岁的运动员中的运动性猝死主要与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畸形有关,其次是非肥厚型心肌病、马凡氏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性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预激综合征、长Q T综合征等有关。而普通人群运动性猝死原因大多不明。但一般认为年轻人与运动员猝死原因相似,成年人多为冠心病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大部分具有隐蔽性,当毫无表现时,患者可能并不知道得病。廖八根说,诱因则包括跑步时的实际负荷、强度、天气、饮食、心理因素等。
猝死与年龄无直接关系
赛前有必要做例行体检
让人唏嘘的是,首届“广马”猝死的两人均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相关数据显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年龄,在30-50岁间,又以40- 50岁为高峰。廖八根说,运动猝死年龄分布广泛,低至11岁,高至75岁,中位数为46岁,猝死与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至于为何马拉松猝死新闻的主角多为年轻人,他认为,年纪大、有基础病的人一般会避免长跑这类剧烈运动,而看起来比较健康、但存在潜在疾病的年轻人则更容易因不知情而“中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教授建议,对于需要跑“全马”或“半马”的选手来说,赛前有必要进行例行体检,做心电图及运动负荷实验,咨询心脏内科医生。
跑马拉松之前,应当有近半年的训练过程,慢慢加大训练量,循序渐进,“如果以前连马拉松都没跑过,那还是容易出问题的。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赶时髦。”
提醒
1、不要盲目参赛
一定要认真参加报名体检,及时发现心血管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听从医嘱。长跑和马拉松都不是赶时髦,千万不要为了虚荣心、赶潮流参赛。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如果没有平时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在没有太多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参赛,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2、赛前三周内
不主张超长距离练习
赛前3周内都不主张超长距离练习,以免导致损伤且无法短时间内修复而错过正式比赛;保证充分的睡眠;上下肢、躯干等主要肌群的力量练习要在赛前4个月的时候逐步减少,赛前6-8周的样子,力量练习可以通过球操、普拉提或小负荷的方式完成;比赛周,建议停止力量练习;赛前必要的情况下,选手可以去熟悉一下比赛线路和重点路段的场地条件。
3、赛中要量力而行
记得热身,这关系到心肺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和心理状态;不要穿新鞋;补充一些热量,前一晚不要吃太晚;了解比赛时援助站、厕所等的位置。在每一个可以喝水的地方喝水,不要等到太渴的时候才喝;跑步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以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抢速度,运动中注意调节呼吸;比赛时多注意脉搏或心率,若异常变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现胸闷、心悸、头脑发晕、出冷汗、虚汗时,应停止跑步,不要硬撑。
4、赛后不要马上停步
比赛结束后应小步慢跑逐步停止,不要突然停止,然后进行全身放松活动,消除疲劳。
链接
哪些人群
不适宜“跑马”?
有基础疾病的人,如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等。
有急性疾病的人,比如感冒。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
幼童和年纪过大的人。
过于肥胖的人。
|